1.简述平台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方式取得的经济效益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推动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受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未来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仍面临生产成本高、固废利用不充分、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的严峻形势。本实验室形成的垃圾焚烧飞灰基低碳地聚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制备关键技术,可面向沈阳玖弘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亚泰集团沈阳建筑工业有限公司、建华建材沈阳有限公司等PC构件生产企业转化,形成装配式建筑构件、轻质墙体材料、混凝土管涵、混凝土电杆等产品。若生产上述产品中能够替代20%的混凝土,则年消耗垃圾焚烧飞灰3万吨,占沈阳市垃圾焚烧飞灰年排放量的37%,同时按每吨水泥排放0.6吨CO2计算,由低碳地聚水泥替代传统水泥可实现CO2年减排2万吨。团队研发的碳化钢渣砖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以年产100万吨钢渣的为例,若生产钢渣砖预计可吸收20万吨CO2,同时生产周期短,成产成本低,钢渣砖的利润可到3000万元左右。项目研发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可在基本不改变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使其拌合温度降低30~40℃以上,从而降低燃料使用了20-50%,每吨集料成本节省30-50元/吨。因此绿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推广和应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具备减污降碳特点,与国家双碳战略紧密契合,同时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前景。本实验室近五年通过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实现横向科研项目进款556.3万元。
2.简述对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科技创新的贡献,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我省在2022年发布了《辽宁省“十四五”生态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突破点的基本原则,并明确指出需大力推动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实施绿色低碳改造。
与此同时,近年来辽宁省由于受到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速减缓。为此,国家层面制定了系列政策性文件,以刺激辽宁省经济全面复苏,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建材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其中,建筑材料作为基础设施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水平层次。因此,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下,辽宁省低碳绿色建筑材料产业技术升级成为了新一轮辽宁经济社会振兴、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需求。
目前,建材产业经历多年发展,已非传统的低品质材料,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环保、能源意识的加深,建筑材料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具备了绿色化、功能化、部品化、高性能、长寿命的特殊性要求。对于经济亟待复苏、绿色低碳面向转型的辽宁省,更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求在经济、社会、环境角度取得全面、长期的效益。沈阳建筑大学拟申报的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可推动建筑材料产业全面升级,为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直接性贡献。
本实验室以低碳绿色建筑材料研发、产业化和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提升建筑材料绿色化、高性能化为导向,充分协同人才培育、实验室建设和产业发展,聚焦低碳胶凝材料、固废建材资源化、固碳建筑材料、建筑节能材料、绿色道路建筑材料的主题研发方向,以制备加工、理论模拟和仪器方法为基础和支撑,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探索实验室在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新使命,打造低碳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推动我省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端产品和新型低碳绿色建材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系列化的建材生产研发技术与产品。
3.简述与本领域企业、高校院所建立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申报单位在建筑材料领域,牵头单位的身份,发起并成立了“辽宁省建材产业校企联盟”,与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铁九局集团工程检测试验有限公司、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亚泰集团辽宁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禹王防水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沈阳依力达建筑外加剂厂等40余家行业领军集团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形成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企共建合作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同时,申报单位也是辽宁省预拌砂浆行业协会副主任委员单位、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本实验室的顺利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