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员基本情况
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拥有一支在建筑材料领域具有强大研发能力的科研团队,科研人员3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高级职称占比为79.4%,均为建筑材料相关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人员情况见表3。
表3 实验室科技人员统计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历 |
职称 |
岗位职能 |
1 |
王晴 |
女 |
1965.06 |
硕士 |
教授 |
实验室负责人 |
2 |
戴民 |
男 |
1973.11 |
硕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3 |
丁向群 |
男 |
1970.02 |
博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4 |
徐长伟 |
男 |
1972.05 |
硕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5 |
陈彦文 |
女 |
1965.06 |
硕士 |
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实验师 |
科技人员 |
6 |
唐宁 |
男 |
1984.01 |
博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7 |
佟钰 |
男 |
1972.11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8 |
李晓 |
男 |
1979.03 |
硕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9 |
潘文浩 |
男 |
1979.10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0 |
赵明宇 |
男 |
1987.01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1 |
吴丽梅 |
女 |
1986.10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2 |
房延凤 |
女 |
1988.01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3 |
张淼 |
女 |
1987.04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4 |
王玲玲 |
女 |
1979.09 |
硕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5 |
赵宇 |
男 |
1982.03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6 |
杨梅 |
女 |
1978.02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17 |
谢锐 |
男 |
1984.07 |
博士 |
讲师 |
科技人员 |
18 |
谷亚新 |
女 |
1969.10 |
硕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19 |
刘运学 |
男 |
1969.09 |
硕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20 |
孙小巍 |
男 |
1979.11 |
硕士 |
高级实验师 |
科技人员 |
21 |
赵苏 |
女 |
1965.02 |
博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22 |
时方晓 |
男 |
1968.07 |
博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23 |
万晔 |
女 |
1972.10 |
博士 |
教授 |
科技人员 |
24 |
马颖 |
女 |
1982.03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25 |
李天微 |
女 |
1984.10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26 |
王秀梅 |
女 |
1977.02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27 |
于云武 |
男 |
1985.06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28 |
许峰 |
男 |
1975.02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29 |
喜冬阳 |
男 |
1986.05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30 |
刘鹏 |
男 |
1987.04 |
博士 |
讲师 |
科技人员 |
31 |
魏晓奕 |
女 |
1982.9 |
博士 |
副教授 |
科技人员 |
32 |
田宇楠 |
男 |
1989.05 |
博士 |
讲师 |
科技人员 |
33 |
张强 |
男 |
1991.03 |
硕士 |
实验师 |
科技人员 |
34 |
周红红 |
女 |
1985.09 |
硕士 |
实验师 |
科技人员 |
(二)主要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情况
王晴,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市领军人才。兼任2018-2022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煤基固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材分会化学激发胶凝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高分子管道与容器专委会专家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防护与修复材料及应用技术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教育与人力资源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第六届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辽宁省建材产业校企联盟秘书长,辽宁省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研究方向为高效节能建筑材料、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和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等。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双百工程”重大科技成果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材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辽宁省土木建筑科技创新一等奖、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三大检素58篇,主编标准3部,参编著作、标准8部。授权专利28项。曾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沈阳高校优秀教师、沈阳高校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唐宁,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学博士,教授。入选国家“香江学者”,“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沈阳市中青年创新人才,沈阳市拔尖人才,国家公派赴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建筑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科研成果获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建筑材料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戴民,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混凝土及外加剂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功能型聚羧酸减水剂结构设计、碱激发材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了新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工业化生产,产品在沈白客运专线、沈阳铁路局辖区轨枕生产以及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推广应用;熟悉多种碱激发材料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循环床固硫灰的碱激发活化机制及单组份地聚物制备技术。近五年,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3项,参与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3项,主持省地方标准研究1项、参与编写沈阳市地方标准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2篇;获得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辽宁省土木科技创新奖一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丁兆洋,低碳绿色建筑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混凝土的绿色低碳化技术以及碱激发硅铝质低碳水泥的调控技术。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辽宁省重点研究计划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项目2项,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沈阳市科技项目1项。以发表SCI论文3篇,在《建筑材料学报》、《应用力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第一作者授权发明专利3项;参编3项市级标准以及辽宁省建设志1部。获得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三)人才培养情况
本实验室注重学术梯队建设,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长年与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博特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内著名研究机构开展人才交流和培养活动,本实验室先后有6名博士获得上述机构开放基金支持,有1名博士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近五年培养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近五年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情况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人才层次 |
入选时间 |
1 |
万晔 |
50 |
领军人才 |
2020年 |
2 |
唐宁 |
38 |
青年拔尖人才 |
2020年 |
3 |
吴丽梅 |
36 |
青年拔尖人才 |
2022年 |